海運業兩岸直航說帖

 

理性務實看待兩岸直航    繁榮台灣經濟貿易發展

 

台灣的對外貿易運輸靠海運

台灣四面環海,自古以來即以海洋與世界連通,貿易往來頻繁,今日,台灣的經濟發展更是倚靠貿易,其中海運承運進出口貿易量佔百分之九十九,可以說是台灣對外發展的運輸命脈。

現在海運的營運面貌亦趨於多元化,除傳統的散裝船、多用途船,也有貨櫃船、豪華客輪、油輪以及各種用途的專業特種船,不論是客運或貨運、大宗物質,都與台灣社會民生的關係息息相關。

 

世界經貿地球村,亟謀台灣永續發展

長久以來,台灣的貿易主要集中在日本與美國,對日貿易呈現逆差,對美貿易則是順差。時至今日,世界已成地球村,貿易商務、人員、投資彼此之間的往來比以前更為密切,台灣更因兩岸關係務實,逐步穩定的發展,近年來中國已取代美日成為台灣最大的貿易國,台灣與中國、港澳間九十六(2007)年雙邊貿易已突破一仟二佰億美元以上,也是台灣最大貿易順差來源。所以,兩岸海運的良窳,直接影響兩岸經貿的發展,更須正常化、合理化發展,以支持台灣經貿的長遠發展。

 

兩岸直航最終要能造福台灣

兩岸交通運輸的正常化,對業者有利,而對台灣港口的發展更是重要。高雄港巔峰時期,曾是高居世界第三大貨櫃港,比起新加坡、香港都還繁忙興盛,但近年來,由於鄰近港口的興起,加上兩岸之間的航運往來受限,使得高雄港及台灣國際港埠的成長出現停滯。八十六(2007)年高雄港已落至第八,今年上半年更滑落至第十二。台灣現在除現有港口碼頭外,在南北都正在興建國際貨櫃中心,北有台北港貨櫃儲運中心,南有高雄港洲際貨櫃中心(第六貨櫃中心),均需引入更多的活水源頭,若能將大陸貨源中轉貨納入,配合自由貿易港區的擴大推動,對台灣港口的發展必有助益,同時可以提高當地就業人口,對台灣南北區域的經濟繁榮發展大有幫助。更重要的是,透過兩岸海運的正常化,可以提供我國廠商更便捷的運輸,以強化國際競爭力;同時,吸引國際廠商來台投資,設立商業據點,終能促進台灣的經貿成長,造福我台灣人民。

 

兩岸航運已到關鍵時刻

縱觀兩岸航運在國家政策下,正朝務實穩健的發展,七十六(1987)年11月2日政府開放大陸探親,展開兩岸的交流,八十一(1992)年7月16日立法院三讀通過「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」,航運事務則於八十四(1995)年交通部公佈境外航運中心設置管理辦法,後來雖有增加必需彎靠第三地的所謂「兩岸三地航線」,唯仍非很便捷的方式,加上我國航商在大陸市場的經營受限,經營條件遠比不上其他國外業者。當務之急,唯有採取直航,並搭配其他有效的管理措施,才能突破目前經濟困境,而使國家社會蒙利。

目前兩岸海運部分,仍依賴「境外航運」及「兩岸三地航線」兩項。其中「境外航運」,立案目的在於爭取大陸進出口貨物在高雄港轉口,目前雖可直航,但只許裝載大陸中轉貨,而對兩岸間進出口貨,則列為禁止「通關入境」,故無助於兩岸經貿,而且大陸也只開放廈門、福州兩港,對高雄港增加的作業量也是非常有限。另「兩岸三地航線」雖可裝載兩岸間進出口貨,但依規定需繞道第三地(通常為日本琉球石垣島)仍不許直航,徒增業者等之營運成本,諸如航期上的損失,額外的結關費用,多耗費的燃油費用。據我國船聯會估計,若以萬噸級貨櫃船而言,每航次需多負擔約美金二萬元,累計至今,業者損失頗為可觀。至於航空部分,今(九十七)六月間,兩岸兩會(海基會、海協會)恢復協商,優先議定週末包機,並從今年七月四日起開始實施,至今仍然需要繞過香港飛航管制區而非真正直航,除增加營運成本外,更因為延長飛行時間帶給旅客相當的不便和不適。

所以,本諸對等、尊嚴的立場,兩岸協商兩岸間的交通運輸,無論海運或航空,均有很大協商的空間。若能徹底解決直航問題,對台灣的經濟發展必有貢獻。現階段因為無法直航,台商必須要面對高成本,低效率的轉運過程,大大削弱產業的國際競爭力。海運方面,自從十年前兩岸民間團體出面協商「境外航運」及「兩岸三地航線」議題後,即中止協商,以致諸如直航港口、直航船舶、國輪旗幟、運力控制、互設分支機構、互免海運所得稅、直接通匯等議題均懸而未決,有待兩岸儘速協商。目前,兩岸的經濟貿易發展已為當務之急,包括航運在內各個產業對外的經營亟需改善,均考驗政府的智慧與決心。

 

「作田插秧,也要經過一段時間,才能有收割」

台灣是理性、多元的社會,協商更需要兩相合意,但沒有起頭,怎會有後續,我們台灣有句話:「作田插秧,也要經過一段時間,才能有收割」,兩岸關係二十多年來的發展,能有今日的成果,乃是水到渠成,值此關鍵時刻,航運界企盼政府排除萬難,掌握有利時機,以國家社會的利益為依歸,執行既定政策,而社會大眾也能理性務實態度面對,促成二次江陳會談,為兩岸航貿的長遠發展奠下更好的基礎。